丹麦位于欧洲北部,有“童话王国”之称,首都为哥本哈根。在高等教育领域,丹麦有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等学府,吸引了不少中国学子前去深造。在丹麦留学课堂上是什么体验?留学生活是什么样的?本报记者采访了几名中国学生,听他们讲述留学丹麦的故事。

“在专业领域不断精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韩雯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药专业硕士生,来丹麦留学前她做了深入分析。“申请学校时,我看重学校在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哥本哈根大学的药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资源丰富,我因此心生向往。此外,该专业的课程时间设置是两年,我认为能充分适应环境、吸收知识,符合我的求学时间规划。”

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学生杨佳霖看来,这里有优质的音乐教学资源。杨佳霖说:“我从4岁起开始学习钢琴,在国内读本科时我曾观赏过丹麦皇家艺术学院钢琴系一位知名教授的表演,当时就被深深打动了。申请留学时,我如愿收到了该校的录取通知书,师从这位教授。在我看来,我的导师对音乐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他细腻多变的音乐风格吸引我前来学习。”

杨佳霖还提到,虽然丹麦的官方语言是丹麦语,但在当地英语的普及程度相当高。“学校向国际学生提供英文授课课程,申请学校时中国学生只需提交托福或者雅思考试成绩,不需要掌握丹麦语,这免除了我对语言问题的顾虑,可以较快适应新环境。”

韩雯说,丹麦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吸引了她。“我是一名骑行爱好者,在丹麦骑行文化盛行,这大大满足了我的爱好。丹麦地势低平,骑自行车方便省力,且城市设有自行车专用道和交通信号灯鼓励绿色出行。在丹麦,骑自行车不仅是常见出行方式,也是生活创意表达,当地人在自行车的设计上富有想象力,骑行方式花样百出,这是我想体验的城市生活。”

学习环境国际多元

在丹麦课堂上是什么体验?杨佳霖介绍说,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很丰富,同学来自各个国家。“我除了文化课、独奏课外,还有和同学合作的重奏课。重奏的每个声部由一人演奏,我所在的小组是三重奏,我弹奏钢琴,一名匈牙利同学演奏单簧管,另一名美国同学演奏巴松。”杨佳霖说。

杨佳霖说,重奏课让他对专业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解释道:“重奏和独奏有较大差别,若要将曲目演奏流畅,就需要和组员配合默契。在学习聆听其他乐器时,我感到自身专业技能也有了进步。后来,在全丹学联举办的首届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我动员组员参与,一同演奏了《春节序曲》。节目获得的反响很不错,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魅力,这让我非常开心。”

韩雯提到,同学文化背景十分多元。她说:“在我的课堂,有一门课教授明确要求组队时不能有相同国籍的组员,鼓励我们和不同国家的同学相处中,去感受文化的碰撞。我的组员有来自希腊的、印度的,我们不仅一起做实验、写报告,还带来自己国家的美食分享,相处很愉快。”

同学们对韩雯提了不少关于中国的问题。她说:“我们的宿舍很热闹,由于整个宿舍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室友们对我既热情又好奇。还记得入住的第一天晚上,室友就向我了解中国的大学生活、交通、天气等,我们畅谈了几个小时。还有一次,我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十二生肖,这勾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想知道自己的生肖是什么,追问我不同的生肖有什么性格特征。”初来乍到,同学们的友善和热情让韩雯的紧张情绪缓解了不少。

走进当地“慢生活”

韩雯在日常点滴中逐渐了解丹麦,走进当地生活。丹麦是安徒生童话的故乡,她说:“当地的圣诞节令我印象深刻。去年12月,我们宿舍组织了一个‘神秘的圣诞老人’游戏。每名参与者抽取其他同学名片,做抽中同学的‘神秘圣诞老人’,这个月要关心这名同学、为其准备小惊喜,但不能让其猜出‘神秘圣诞老人’是谁,直到圣诞节当天揭晓答案。这个游戏很有意思,同学们既庆祝了节日,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情谊。”

在韩雯看来,丹麦人过着慢节奏的生活,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丹麦,许多人的工作时间不会很长,他们下班较早,将精力投入家庭、兴趣爱好等生活其他方面。这启发了我,要学会静下心体验生活。”

杨佳霖对此有相同体会。他说:“在丹麦的生活有一种松弛感,我常常感受到平静日子里流淌的幸福。比如冬天结束工作回家后,在暖炉旁喝一杯咖啡,看着外面白雪皑皑的世界,我感到被室内的温暖包裹,舒适、快乐,压力得到释放。”

杨佳霖还在课余时间教授当地孩子钢琴。他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给当地一名中丹混血小朋友教钢琴。她的中文还不太流利,刚开始我和她交流需要翻译。随着教学逐渐步入正轨,我发现音乐的交流可以超出国别、语种的限制,不需要多加叙述就能互相明白对方。此外,我去了哥本哈根文化中心给那里的孩子们上公益钢琴课,传授一些音乐启蒙知识。公益课结束后,我受到家长们的认可,特别开心。希望我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专业,为两国文化交流多做一些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