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非遗传承人常天平在创作泥塑作品。(资料图) 范宏伟 摄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泥塑非遗传承人常天平的工作台上,一个个造型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小泥人,或扬场、或捆粮食,一场忙碌的“秋收”如火如荼地展开。


(相关资料图)

痴迷泥塑三十余载,常天平用一个个泥人展示自己身边的生活,还原儿时和父母、亲人一起农忙的场景,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都在他的手中被展示了出来。“我这么多年走乡串户积累了许多陇原大地的文化素材,我想通过自己的技艺把它们展示给更多人。”

儿时的常天平,从做木匠的父亲身上,第一次体会到对匠人的尊重和敬畏,每次放学回家帮助父亲做木工活,父亲高超的技艺受到乡亲们的赞赏,这些经历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以后要做一个手艺人,靠这门技艺养家糊口的种子。

“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我从小就痴迷美术。”正是这份热爱,在缺少专业指导老师的求学时代,常天平依然没有放弃对美术的执着。1983年,他拜当地民间艺人——临夏州积石山县泥塑第五代传人戚永武为师,用3年多时间专攻民间手工艺绘画、泥塑等,后来又经多方求学、拜师学艺,不断提高民间手工艺的制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常天平找准了定位,专攻泥塑技艺学习。

图为常天平泥塑作品展现丰收场景。(资料图) 刘玉桃 摄

常天平说,苦于身居大山深处,没有专业雕塑老师的指导,技艺提高遇到了瓶颈。为了开阔眼界、提高理论水平,1995年常天平自学考取了兰州教育学院美术系,开始从素描速写基础、美术理论、中外美术史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

大学生活让常天平更加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将雕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创作和雕刻的水平。1997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与全国著名的雕塑家何鄂老师共同合作,完成了酒泉市36尊仿唐代艺术风格的泥彩塑设计制作项目。

2022年6月8日,由甘肃省临夏州泥塑非遗传承人常天平制作巨幅泥塑群雕在张掖展出。(资料图) 闫姣 摄

“与何鄂老师一起工作的3年,每一天都是课堂,我好像又上了3年大学。”常天平说,何鄂大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创作的热情,鼓励他找准自己的定位再融入艺术创作的谆谆教诲,为他以后独立完成泥塑艺术创作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3年的艺术时光是他后来进行“河州泥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正是因为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常天平从十年前开始,摒弃了坚持二十多年的传统泥塑雕刻,从敦煌壁画、石窟雕刻转变成更加“接地气”的艺术创作,开始创作涉及农耕文化、田园生活、当代风貌等作品。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是让人驻足观看,要触动灵魂,更要引起他们的共鸣,他希望用手中普普通通的工具雕刻出老百姓精彩纷呈的生活,用不起眼的泥巴创作出指尖上的泥塑艺术作品。

尽管近年来作品获得多个奖项,也在全国各地进行展出,但是常天平说,每次看到自己的展台前,有白发苍苍的老者驻足观赏,泥塑作品让老人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怀念回不去的乡愁,他就觉得自己的创作很有价值和意义。

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天平也注重传承人的培养。2017年,经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常天平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常天平成为领办人。为此,常天平利用工作室,进行了更多的创作,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员。

“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非常及时,我们有了固定的场所,更加能安心创作。”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里,一批优秀的作品在此常年展出,供省内外游客参观欣赏,他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民间手工艺的艺术魅力,也希望这些小小的泥人能让大家领略到陇原大地厚重灿烂的文化。(杨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