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扫描二维码即可找到对应章节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师登录教学终端平台即可查询班级作业每道题的正确率,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可以在手机上收到孩子课堂作业情况……这是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应用场景。

进入“十四五”时期,如何推进云龙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全面落实国家“双减”要求?作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云龙区借助信息技术,将大数据与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深度融合,创新开展“云码云学”行动,构建了教师精准教、学生个性学的区域教育新样态。


【资料图】

“云码”把名师请回家

2018年,云龙区通过搭建精准教学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借助基于AI的数据分析,动态收集学生学习过程性数据。虽然实现了教师精准掌握学情,但受平台资源限制,学生仍然无法通过云平台自主学习。互联网学习资源“无远弗届”,有时资源过于海量,反而让学生和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

为此,云龙区统筹组织骨干教师,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徐州市彭城课堂”等平台资源,将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按照学科、单元、课时将优质资源梳理成集,生成一套可以推送学习资源的系列二维码“云码”。

学生通过微信“扫一扫”,就能把名师“请回家”,开展自主学习十分便捷。教师使用“云码”,将信息技术无缝融合于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云码在2022年3月上线,碰巧遇上了徐州疫情,在学生居家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部部长赵亚东介绍。

截至目前,云码总体使用量超过600多万次。80%的学生认为云码为他们在网上和搜寻资源节省了时间;72%的学生认为使用云码跟父母一起学习,可以让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80.1%的家长反映孩子居家学习时经常使用云码资源。

“云码”贯穿课堂教学

这两年,陈加晶明显感到教学更加省力了。她是徐州市潇湘路学校初中部的一名90后数学教师,原先批改作业只能凭感觉判断哪些题错得比较多、课堂上需要重点讲解,“像我们年轻教师没有老教师经验丰富,对于学情无法准确把握。云平台帮了我们大忙!”陈加晶在课前会根据课堂的重要知识点,通过云平台题库生成随堂练习单,提前打印成一张张A4纸。

每张纸都各自对应着每位学生的“云码”,扫描机1分钟即可改完所有作业,且同时上传云平台,学生的平均正确率、每道题的正确率、典型错题等在网页上一览无余,陈加晶在课堂中可随时调取练习数据并进行精讲,优先解决班级共性问题,灵活调整授课进度。

不止于此,初三学生小雅(化名)表示云平台的随机点名“很刺激”。以往老师总有自己的点名习惯,时间久了,学生能够“预判”。如今点名更加公平,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不敢走神。

打开云平台教师端,陈加晶可以看到自己记录的各项日常教学数据,反思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借助精准教学平台,教师有效解决了传统教研方式容易忽略学情研判的突出问题,形成了‘数据解读精准教研—学情反馈精准备课—教学分析精准授课—靶向作业精准辅导’的精准教学新模式。”赵亚东介绍。

“云码”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10岁的堂堂(化名)是徐州市青年路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堂堂妈妈将“云码”贴在了家中学习桌上,居家学习时堂堂总会用平板电脑扫描“云码”播放网课。

“他现在升入高年级,有些不会的题目我们家长也讲不清楚,有了‘云码’后哪里不会扫哪里,我平时都不太需要管他学习了。”堂堂妈妈说起“云码云学”赞不绝口,直言给家长带来不少方便。

老师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语文时,将生僻词做好注释。“原来堂堂会要求我帮她买一本‘随堂练’,他会照着书把注释抄上去,就算完成了预习”。“云码”进家门后,堂堂开始跟藏在云端的名师学习,“老师的讲解很精彩,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这样的预习才有效果”。堂堂妈妈坦言,“双减”后她曾焦虑如何抓孩子学习,有了“云码云学”,她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名师,对孩子和家长而言,都是减负。

堂堂在学校的作业完成情况,堂堂妈妈总能在手机家庭端中第一时间收到。“学校老师推送靶向练习给孩子做,这是云平台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堂堂的薄弱知识点,精准推送。作业错的多靶向练习题目就多,错的少题目就少。”堂堂妈妈认为,这样的方式对每位孩子学习更有针对性,提升效果更明显。

堂堂是云龙区万千中小学生的缩影。在徐州市汉桥小学五年级某班级,外来务工子弟占50%,学生使用“云码云学”锻炼听说读写后,38.4%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不少学校还创新探索云码实践。解放路小学鼓励学生自己讲题,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录制成“讲题小先生”系列微课,制作生成云码在同学之间分享;公园巷小学则引导学生们“有声改错”,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快乐分享,共同成长”的学习文化。

据徐州云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云龙区还将继续丰富空中课堂的内容,将家庭教育、选修和社团课程也“搬上”云端。不断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不断优化“云码云学” 的资源体系,持续扩展“云码云学”的应用范围。

(夏韵 记者 李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