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院“智行机器人”产业学院开展实践教学。受访者供图
6月4日—5日,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度工作会暨机械行业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职院)聚焦新能源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和创新链,从“人才+专业+平台+服务”4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资源优势,打造教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牵手院所、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出新能源领域一批优势专业,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能力。
让人才培养有方向
“作为国家高职‘双高’建设单位之一,我们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对接融合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在教学科研新领域新赛道上,塑造出新动能新优势,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地方。”常州机电职院校长许朝山说。
在该校副校长刘贤锋看来,新能源领域产业链长、应用场景多、创新难度大,高职学校要有所作为,让人才培养有方向。
刘贤锋介绍,常州机电职院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构建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谱系,动态优化了专业群结构与布局。一方面,学校的两个国家“双高”专业群对接了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工艺装备规划、加工制造、零件数控加工、质量管理等岗位,开设了工业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相关专业。另一方面,学校面向区域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人才需求,于2019年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现在,这专业已属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
常州机电职院产教部负责人介绍,学校瞄准新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标杆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通过“一企一策”校企合作,创新性打造“一专一名企”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让专业群建设有效服务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此外,学校还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智行机器人产业学院等五大产业学院,与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新能源领域企业共建集“人才培养、实习就业、专业实践、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多功能的“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
让教师队伍强起来
常州机电职院党委书记沈琳认为,师资强,则学校强。只有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才能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正是“人才强校”的重中之重。
5年来,常州机电职院围绕国家“双高”建设与育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落实拓才引智优培、“双师”队伍提质增效、平台助推发展。目前,常州机电职院已聘请超500名行业、企业专家、工匠担任学生职业成长规划、技术指导老师,并建有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紧缺型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平台等。
同时,该校实施“评价改革”计划,创新教师考评机制,建立“破五唯”评价体系,形成了“师德核心+多元业绩”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条件核心+多元量化”的职称评审评价体系、“岗位核心+三定优化”的岗位聘用制度体系、“质量核心+多元绩效”的薪酬分配制度体系,学校的《“立德强技、成果导向、数字赋能”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综合改革》入选2022年江苏省教育评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目前,该校通过对标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梯次推进资源库验收与推优工作,学校主持的3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全部通过验收;学校开发的项目化课程教材,29部获批“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9部获批省“十四五”规划教材。
让学生就业有保障
5年来,常州机电职院发挥厚实的专业基础优势,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大平台,以新机制新生态构建校企育人与服务命运共同体,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有效强化了人才培养,带动了学生创新创业,提升了学校服务智能制造、新能源产业的实力。
在沈琳看来,校企共育人才,既破解了人才信息不对称、人才培养不对路等问题,更让学生学习有动力,学生就业有保障。
5年来,常州机电职院每年有400余名学生在常州市新能源相关企业实习就业,2022年毕业生留常就业率33.15%,学校连续三年获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学校还获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今年以来,常州机电职院围绕《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服务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建设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为核心的高水平专业群一个,打造新能源输送、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新能源输送产业学院、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建设武进国家高新区新能源技术职工培训基地一个,全面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
(毛加明 刘 刚 记者 王 怡 实习生 孙嘉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