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是日本第一大经济支柱,占日本工业总产值的40%,占日本经济体量的8%。可以说,真正撑起日本,并把日本抬进发达国家行列的是日本汽车产业。那么,面对全球汽车产业新的发展趋势,日本汽车产业能否“风光依旧”呢?
曾经的辉煌时代
实际上,将日本带入汽车产业时代的是美国汽车巨头,其在占领日本汽车消费市场的同时,也把技术与工厂带到了日本。日本汽车产业的起点并不高,始于“组装”业务。后通过大量仿制,日本车企逐渐掌握了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三大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尤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汽车产业依托政策扶持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并逐渐超越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汽车制造强国。
【资料图】
在初步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后,日本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将“小型、省油、廉价”作为卖点,并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跃跃欲试,最先盯上美国汽车消费市场这块“肥肉”。然而,面对崇尚“大型车、大排量、大马力”的美国市场,日本汽车一度毫无优势可言。而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则影响了市场偏好和消费习惯,甚至改变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借着石油危机和环保政策的“东风”,日本汽车凭借车小省油、质优价廉的特点不断扩大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在此期间,丰田、本田、日产等车企纷纷崭露头角,推动日本汽车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辉煌时期。数据显示,1980年,日本汽车全球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一举击败当年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日本汽车能在与美系汽车竞争中占优,除其具有省油、稳定及性价比等优势外,还得益于日本车企的精益管理。为了和欧美老牌车企竞争,丰田、本田和日产等日本车企坚持精益求精,通过对品质和可靠性的追求、持续的创新与技术研发、高效的成本控制与生产管理以及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开拓与适应,日本汽车以高质量、经济性和安全性享誉全球。
深层问题掣肘可持续增长
近年来,日本汽车产量和出口量均呈持续低迷态势。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造成汽车产销量不佳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从短期因素看,一方面汽车零部件受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出现供应短缺现象;另一方面北美及欧洲市场的汽车消费需求因宏观经济承压、通胀高企而持续疲软。
从长期因素看,一方面日本汽车价格因成本“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浪潮下,性价比优势更为突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对日本汽车的出口份额形成了排挤效应。
有分析指出,真正制约日本汽车产量和出口量可持续增长的因素是日益突显的结构性问题:
一是日本汽车产业劳动力短缺趋势加剧。这既有日本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人口减少的社会因素,又与日本年轻一族对汽车产业兴趣减弱密不可分。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近年来日本汽车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急剧减少,汽车维修人员的平均年龄也在上升。
二是日本年轻人购车意愿下降。在日本,生活在城市地区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而不愿意购买汽车。因为购买汽车还得承担车辆检测费、保险费、停车费和汽油费等支出,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本更低的共享和租车方式。
三是半导体元件供应受影响。由于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离不开半导体元件,汽车产业对半导体元件的刚性需求正不断扩大。然而,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进程,都需要大量半导体元件,给汽车产业的半导体元件稳定供应造成不小压力。
转型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步伐的加快,日本车企正在改变以往对电动汽车的悲观态度,未来或将进一步注重电动汽车市场。有分析指出,未来两年,日本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将面临较大压力。
日本汽车产业在向新能源转型方面已经相对滞后。客观来说,日本是较早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家。当年,日本企业在应对氢能汽车和电能汽车的“二选一”试题时,选择将鸡蛋全部放进氢能汽车一个“篮子”里。经过20多年的不断研究,仅丰田一家公司就拥有相关专利6000余项,占全球氢燃料电池专利的一半。雄心勃勃的日本原本寄望其一骑绝尘的“氢能技术”能大杀四方,却不料“点错”了科技树。各国纷纷选择绕开氢能并投资电能,令日本氢能专利只能“孤芳自赏”。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爆发式发展,并在核心零部件、整车产销方面持续发力。中国汽车电池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韩国研究机构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厂家已占全球动力电池整体份额的半壁江山。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野边继男说:“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日本市场,对日本汽车产业而言是一种刺激,我认为对日本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认为,在竞争与合作进程中,电动汽车市场会逐渐扩大。在未来15年左右,日本汽车市场的主流将是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研发领域止步不前的车企将面临销量下滑、经营困难的风险。
重新审视“反电动化”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大潮,日本车企也在多维度思考如何采取相应对策,力争尽快迎头赶上。
一是催生产业升级,主要是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和应用系统来使汽车制造工厂实现自动化,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集中管理客户信息和业务谈判信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到2065年,日本的总劳动力预计将减少40%。日本迫切需要工业机器人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消耗更少能源以及减少产品缺陷,以解决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与此同时,通过使用视频和虚拟现实(VR)技术提高技术传授和新员工培训的效率,引入云系统实现无纸化操作和远程业务办理。在客户服务等汽车销售中,日本车企有意使用数字技术来简化运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促进企业盈利。
二是推进智能化竞争。新的挑战下,日本车企正在深挖技术和市场潜力,推出经与市场不断协调、磨合的智能化产品,如通过为汽车配备通信设备和传感器技术,增强驾驶员与汽车间的连接,令其对道路状况、紧急呼叫、被盗车辆跟踪等状况“一目了然”。日本车企在快速跟进“智能化”服务过程中,还将日本汽车共享需求扩大、气候变化相关政策、与海外制造商竞争加剧等多方面因素充分纳入考量。
三是重新审视“反电动化”。根据英国艾尔西汽车市场咨询公司统计,纯电动车在2022年日本新车总销量中占比仅为1.7%,远低于中国的19%及欧洲的11%。日本汽车评论员桃田键史指出,日本社会对于汽车急速转向电动化产生“不适感”是导致日本电动汽车供给和需求出现失配问题的一大重要因素。日本车企之所以选择站在反对全面电动化的统一阵营,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支撑自己观点的新论据——只要电池材料仍然稀缺,用于充电的电力还在向可再生资源转变而非完全清洁能源,那么汽车业就需要多种动力系统和替代燃料来减少排放。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日本汽车产业反电动化的立场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一方面可能因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不匹配,失去消费者和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可能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足,而被竞争对手超越和淘汰。
因此,日本汽车产业需要认清形势,审慎决策,既要坚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又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寻求平衡和突破。(光明日报)
(本报东京6月18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马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