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杨益莹
孩子生场病,家长脱层皮。
想起半月前带孩子在医院看病的经历,宝妈乐乐哭笑不得:带着孩子排队近两个小时,好不容易排到,一紧张,准备好的孩子的病情描述全都忘了。越急越说不出,急得乐乐泪洒儿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很多家长都有同感,害怕带孩子看病:
一是医院人多需要排队,而且医院环境吵闹,孩子容易烦躁。
二是不知道如何与医生沟通,医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
带孩子看病,去医院前准备好什么东西?孩子生病后做好哪些记录?怎样和医生沟通最高效?回家后孩子不吃药怎么办?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宝姨采访了多位儿科医生,为家长们整理出了带娃看病的正确打开方式。
再好的医生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带娃看病,很多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医院和医生,想要选择大医院和名气大的医生。
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再好的医生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会做病情记录的家长,抵得上半个医生的作用。
因为医生对孩子病情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对病情的描述。
尤其是在问诊时间受限的情况下,家长描述得越详细,越有助于医生临床诊断。
家长应该如何在家记录孩子的病情呢?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涛建议应包含以下要点:孩子发烧几天、什么时候开始发烧、最高体温多少摄氏度、有没有头痛(小婴儿会用手打头或者用手在家长身上蹭)、有没有呕吐。
孩子咳嗽几天了、有没有痰、咳嗽声音怎么样、有没有“空空”声(小狗叫声)、鼻涕是青色还是黄色、有没有鼻塞。
有没有夜间睡觉打呼噜、尿床、长出气(叹息)、胸痛、四肢无力、抽搐、睡眠不好等情况。
这些字眼不利于儿科医生判断病情,尽量少说
准确、详细的记录会让家长在诊室里更加从容,不会手忙脚乱,同时也利于和医生的沟通。
要知道,医生问的问题都不是白问的,而家长们模棱两可的回答,并不利于医生对于病情的精准判断。
所以,在描述病情时,应该准确地告诉医生:孩子发烧几天、准确的体温、症状出现了哪些变化、用过哪些药物、用完药物后的变化。
少用“好像、一直、有一会儿了、总是”这样的词语。
儿科总是排队,看着后边长长的队伍,家长难免紧张,从诊室出来后,才想起来要问的问题没有问,用药的问题和后续就诊问题都忘了问。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在问诊结束后,也别急着走,可以问医生这些问题:
药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生病期间是否可以洗澡?在家护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孩子病情出现哪些变化需要再次来医院就诊?
这次开的药吃完了需要再次来医院开吗?是否需要复诊?
准备好这些东西,带娃看病不慌张
带娃去医院,孩子一会儿饿了、渴了、拉了、哭了,还要拿化验单、排队,跟打仗一样。所以,提前准备好上战场的“武器”就很重要。
1.证件类:病历本、近期检验单、住院记录、社保卡、父母身份证等。
2.日用品:水、食物、玩具、小毯子、纸巾、湿巾、方便穿脱的衣物、装单据的文件夹。
3.疾病类:孩子如有偶发、不易描述的症状,可拍照或者录音给医生看(听)。
4.药物类:家里有的药物、孩子服用过的药物带着或拍照记录,出示给医生看,可以避免重复开药。
关于化验单,张涛特别提醒家长们:“家长在其他医院做过相关检查,最好用手机拍下来。X线、CT检查片需要带来,或者在X线、CT检查片后放一张A4的白纸衬着,对着强光拍摄效果会好点。”
给孩子留取大小便标本,也是让家长们很头疼的问题,大家可以试试这样做:“孩子的大小便家长可以用干净的小瓶装存,不超过一个小时就可以。大便标本不能放置于尿不湿、卫生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