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编者按】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营商环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近年来,全省各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下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聚焦补短板强优势,全省营商环境近四年呈现连年提升态势,全省营商环境能级整体跃升。各省辖市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对标全国一流水平,坚持寻求问题最优解,探索出一批市场主体认可、实践证明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一些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继2019年河南省首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后,为进一步发挥全省各地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全省比学赶超、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今年再次汇编印发了《2021年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汇编》,全面系统梳理了189项具体的改革举措,其目的为促进各地区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切实带动省内各市跑出营商环境的“加速度”。
近年来,宝丰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照“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的总体要求,全力唱好优化营商环境“重头戏”,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为优化环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当好服务市场主体“店小二”,助力交易高效快捷
一是全流程电子化交易“零跑腿”。充分运用“互联网+”,推进公共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实行网上招标、网上投标、网上开标、电子评标的无接触服务,线下不见面、线上点对点,让投标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参与竞标。二是优化服务环境“不打烊”。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优化交易服务方式,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施“延时服务”“双休服务”、24小时“不打烊”服务、全天候随时服务等一系列便捷高效举措,及时协调处理项目招标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采取“一地多点”远程异地评标举措,确保疫情防控和公共资源交易“两不误”。巩固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工作成效,推出“126”服务模式。凡是预算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预算在200万元以上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项目;预算在600万元以上的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项目,采用网上远程异地评标的方式进行评审。目前,完成远程异地评标交易项目100余项,不仅提升了评标效率,缓解了专家资源不足的问题,还为投标企业节省了人力、财力和时间,使交易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破解公共资源交易“紧箍咒”,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取消报名环节,投标“无障碍”。将获取招标文件时间调整为从招标文件发出时间到投标截止时间,在此期间投标人均可获取招标文件、提交投标文件和交纳保证金即可投标,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响应时间,提高企业参与竞争力度,规范了公共资源交易秩序,使项目竞争更加公平、更加充分,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实行电子保函,资金“少冻结”。在全市率先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零元建成“电子保函”平台,投标人可在线24小时自主开具电子保函,与缴纳数额较大的投标保证金相比,投标企业更愿意选择购买电子保函,既参与项目投标,又避免大笔资金被“冻结”,减轻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以电子保函“小支点”撬动营商环境“大优化”。三是开展流程可视,进度“全公开”。运行交易服务进度可视化系统,做到项目进度流程全公开,可以实现分散信息的有机串联,把交易环节透彻、明了地展现出来,交易主体能够清晰、直观地捕捉交易时点,掌握交易节奏,保障交易主体的知情权,提升平台的服务质量和运转效率。
绷紧公共资源交易“安全弦”,筑牢交易防护网
一是学用结合,切实落实网络安全责任。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网络信息安全为引导,结合行业风险防控工作,不断梳理、细化环节控制和防范网络信息安全漏洞,建立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反馈和追溯机制,要求工作人员及招标代理机构在每次开标前提前进场检查网上“不见面”开评标设备及网络安全等设备,确保各项进场业务安全高效、平稳运行。二是安全评估,加强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升级改造,组织测评机构、软硬件系统集成商、网络设备供应商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针对现有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深入整改,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等级保护的要求,顺利通过信息安全等保三级测评。三是防患于未然,夯实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开发标前廉政提醒系统,将语音软件嵌入开标评标电脑系统,招标单位、代理公司、评标专家使用电脑必须强制性听取廉政提醒谈话,提高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严守党纪法规和各项评标纪律,做到依法依规交易、廉洁交易、优质交易,并签订廉政承诺书,强化职业操守,公开、公平、公正开展招投标工作。
责任编辑: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