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把个人住房贷款转换成个人经营性贷款,这一操作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日前发布2022年第8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认清转贷操作的不良后果和风险隐患,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看似能省钱,这是人们把房贷转成经营贷的动力。目前,房贷利率普遍高于经营贷利率,二者之间存在价差,有价差就有置换、获利的空间。因此,部分中介机构动起了歪脑筋,向消费者画了这样一张饼:我先借给你一笔过桥资金,你用这笔钱把房贷还清,然后我再帮你向银行申请一笔经营贷,等贷款批下来,你再用它还清我的过桥资金,这样一来,你只需要每月偿还较低的经营贷利息,而不是房贷利息。

但看似能省钱的背后,却是重重陷阱。陷阱之一,暗藏“骗贷”“违约”风险。先看“骗贷”风险。根据规定,借款人若申请经营贷,前提是要拥有实际经营的公司。但是,多数借款人并没有公司。这时,中介机构往往会通过伪造各种证件、流水,为借款人包装出一个空壳公司,以此骗取银行的经营贷款。再看“违约”风险。根据规定,经营贷的钱必须用于企业的生产周转,但是,借款人却拿经营贷的钱还了房贷,这明显违反了贷款合同约定。此事若被银行发现,借款人不仅要承担违约责任,自身的征信记录也会受损,可谓得不偿失。

陷阱之二,暗藏高额息费风险。在转贷的过程中,大众需要关注一个时间空档:从中介机构把过桥资金给了借款人,到经营贷批下来、借款人用这笔钱还清过桥资金,这中间存在一段时间空档。要知道,过桥资金不是免费午餐,相反,它要靠这个时间空档赚钱。借款人用了几天过桥资金,就需要支付几天的利息费用。况且这个费用还十分不透明,它可能包括过桥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最后借款人一算账,“转贷”后的综合资金成本甚至比房贷的正常息费水平还要高。

陷阱之三,暗藏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借款人一旦选择转贷,就势必要把自身的各项信息交给中介机构,如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后续,中介机构可能拿着这些信息非法牟利,如出售信息、冒用信息再次申请贷款等。随后,借款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又背上了债务,进而损失个人财产。

避免落入陷阱的有效方法,是坚持合法合规、莫动歪脑筋。首先,如果借款人确实有提前还款的需求,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要试图向非法中介寻求帮助,更不要轻信非法中介的各种“甜言蜜语”。其次,金融机构要坚持合法合规原则。具体来看,发放贷款前,金融机构要认真审核借款人的借款资质;发放贷款后,要严格监测资金的流向与用途,避免贷款被挪用;此外,金融机构还要进一步强化内控管理机制,加大对合作中介机构的审查力度,避免出现“内鬼”。最后,借款人要特别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力争做到“三个不要”。一是不要轻易登录不明机构网站,二是不要轻易转发链接,三是不要轻信自称某金融机构的陌生来电。借款人要牢记,合法合规申贷、用贷,这才是节约资金成本的真正有效途径。

郭子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