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古镇绝对是排得上号的“实力派”。有如假包换的真古镇,也有人为打造的假古镇,总之近年来各类古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古镇游的开发也是热火朝天。

但正如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曾表示的,“中国有20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但让人记住的不超过8座。”古镇开发的高度雷同导致“千镇一面”问题越发凸显,游客会发现古镇可能名字各不相同,但酒吧、民宿、工艺品铺子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连卖的“特色小吃”也都差不多:红柳烤肉、臭豆腐、大鱿鱼、奶茶,到处都是。

古镇游之所以一度走热,得益于古镇自身的历史文化魅力,也有赖于对古镇的商业开发,如果不是商业化,很多古镇依然可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说造福当地居民,可能就连自身的生存与传承都会成为问题,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因而,对于古镇的商业化开发是有必要的,但必须要警惕的是,当下对于古镇的过度商业化,这种趋势不仅在让众多古镇一步步丧失灵魂,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反感,尤其是众多年轻游客开始对古镇游避而远之。

其实,古镇曾是不少年轻人心向往之的地方。可随着过度商业化,不少古镇早已“不古”,大片特色建筑被改造成了千篇一律的酒吧、民宿,在古镇几乎再也无法感受到专属当地的文化与生活气息。

在年轻人越发追求个性的今天,古镇如果继续在过度商业化的道路上狂奔,那只会遭遇年轻人更坚决的“用脚投票”。古镇要想重获年轻人青睐,避免过度商业化是基本前提。当地政府部门必须在商业开发和古镇传承保护之间搞好平衡,有时甚至要懂得牺牲一部分商业利益。

如果说,避免过度商业化是做“减法”,那在讲好古镇文化故事上,就得充分做好“加法”。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开发创作,突出古镇的文史特色,走差异化路线,打造专属的古镇游特色产品。如凤凰古城之所以蜚声海内外,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密不可分,如果放着这样的“大IP”不开发,而是走“来得快去得更快”的粗放式网红路子,如同捧着金饭碗讨饭。

另一方面,在吸引商家、游客走进来的同时,更要确保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能留下来。古镇游既要见历史见文化,更要见人见场景。古镇的魅力要靠各种文化景观来展现,但更需要当地人和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作支撑。抽离这些元素后的古镇显然成了缺失灵魂的盆景,也会让古镇的质感与身价大打折扣。能给游客较好体验感的往往是那些“商住两用”的古镇。

年轻人在旅游选择上可能相对更挑剔,但有“真材实料”的古镇游对他们依然充满吸引力。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背后,“车马都很慢”的古镇正是他们内心向往的归处。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古镇,要想重获年轻人的青睐,可能真得听听他们的意见。 (中国青年报 夏熊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