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收到通知后,心情真的十分激动!第三天就跑去昆明对接了。”对昆明市东川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东川一中”)党委书记周明兴来说,今年6月底接到的那份“通知”格外重要,它点亮了东川一中师生们心中掩藏已久的希望。

俯瞰东川区第一中学校园(11月1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资料图片)

“省管校用”化解“县中困境”

为何这所学校的希望被掩藏?周明兴给出了答案,“只看文化课成绩的话,这几年,我们学校没有一个学生能踏进本科院校的大门。优秀生源留不住,优秀老师更留不住。”

东川一中的难题,正是大多数经济相对滞后县区面对的“县中困境”。所谓“县中困境”,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些县区,特别是脱贫县中学的办学质量不高,导致优秀教师向大中城市中学流动,优质生源到县域外优质中学就读的情形。云南各地不同程度都存在“县中困境”难题,制约了县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为解决“县中困境”,云南省探索建立教师“省管校用”教育对口帮扶机制,今年3月印发《关于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在省级事业编制总量内统筹500名事业编制,设立“省管校用”专项事业编制,用于支持帮扶学校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并补充教师,依托全省57所优质普通高中,每校派遣5-10名骨干教师,“组团式”帮扶57所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普通中学,每3年为一个实施周期。

周明兴接到的那份“通知”,正是由此《方案》而来——经过相关部门调研统筹,确定由昆明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昆一中”)对口帮扶东川一中。

昆明市第一中学结对帮扶东川区第一中学的6位教师(11月1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8月,东川大地骄阳似火,怀着炙热的育人之心,昆一中的6位教师抵达东川一中。11月,东川大地依旧温暖,经过3个月的帮扶,东川一中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无论何地 爱学生的心不变

已经做了28年物理教师的杨蒲英,这次告别了熟悉的昆一中讲台,来到东川一中授课。“告别”意味着改变。相比于昆一中的学生,东川一中的学生学科基础薄弱、学习自主性不高、学习方法过于传统,这要求杨蒲英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省管校用”教师杨蒲英给学生上课(11月1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刚来的时候,我也很困惑。这就要求我更加细致地备课,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们。”杨蒲英说,经过3个月的时间,她看到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们不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性格也更加开朗,“起初感觉他们离我很遥远,现在会来问问题,亲密了许多。只要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问题,就是很好的开始!”

“省管校用”教师谢梅和其他老师开展研讨课(11月1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像杨蒲英一样,6位老师都毫无保留地爱着东川一中的学生。今年已经到退休年龄的语文教师谢梅,在教师岗位上奋斗了大半生,当她了解到东川一中学生的情况后,毅然决定来帮扶。谢梅说,当学生们与她相熟后,常有学生来向她倾诉想念在外地的父母的情况,“除了让他们成绩提高,我们还希望未来能够与家长们建立更密切的联系。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身心与学习,都要进步。”

“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知道孩子们有多不容易。在昆一中教了这么多年书,我想我应该在东川一中再发挥更多的价值。这是我的情怀,也是我的责任。”看着班级内认真上课的学生,杨蒲英说道。

授业解惑 将优秀教学经验留下

“省管校用”,不仅是针对受帮扶学校的学生,受帮扶学校的老师同样受益匪浅。自从昆一中的老师把名师工作室开起来,当了13年老师的沈荣琼就成了“大学生”。沈荣琼加入了在化学教学上颇有经验的刘德忠老师的团队,她跟着刘德忠听课学习、进行教研活动。

沈荣琼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她主要是靠自己上网查阅教学资料来补充知识,这远远不够。“讲氧化还原反应那节课时,我听到刘老师把所有元素都整理出来讲了一遍,清晰又系统。我从来没想到还能这样讲,对我的启发太大了!”说起“导师”刘德忠,沈荣琼眼里满是钦佩。

刘德忠(右)和沈荣琼课后讨论化学试卷(11月1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不仅如此,在名师工作室,刘德忠会带领东川一中的老师们,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作业试卷,“其他地方的试卷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度太高了。用自己的试卷,会让学生做下来感到‘学有所得’。”感受着3个月来的切身变化,沈荣琼对自己的教师生涯以及东川一中的未来充满希望。

“昆一中的老师来了,我们更有信心了。在他们的帮扶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显提升。”周明兴高兴地说,“已经有不少以前外流的学生,咨询能不能回来上学。我们东川一中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东川区第一中学学生认真听课(11月1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不只是东川一中,这样的故事正在云岭大地的各处书写。《方案》实施后,今年8月,由帮扶学校选派的367名“省管校用”组团式帮扶教师团队成员,已经分赴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受帮扶学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据介绍,“省管校用”这一创新形式,将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县中培养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受帮扶学校的办学水平。(张玛睿 赵普凡 摄影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