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记者 张保富

身病易治,心病难医。根据世卫组织2021年发布的《全球自杀状况》报告估计,2019年全球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0例死亡中就有1例是自杀,自杀未遂的人群更是庞大。


(资料图)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它除了导致自杀者本人生命的丧失,对其周围人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提升公众对自杀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增加对预防自杀措施的了解,对减少自杀事件很有必要。

27岁女孩成网络外呼自杀干预专员

27岁的小张今年3月入职某短视频平台,成了一名外呼自杀干预专员。她的日常工作是监控在平台上发布具有自杀倾向信息的人,通过电话对其进行疏导,同时报警展开营救。

小张说,其所在团队会将AI模型识别到的具有自杀风险的内容进行分级,通过对自杀者表现出的负面情绪程度、自杀倾向性等要素进行分级定位。通常比较严重的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正在实施自杀行为和具有明显自杀倾向者。

她曾检测到一位用户在网上发布了几页密密麻麻的遗言,遗言中充满了对生活的迷茫和无力感。那是一名重点大学的学子,因创业失败欠债30万元。从小到大一直很优秀的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心理上有些承受不了这份失败。小张拨通电话时男子已写完了遗书,并上传平台,正在寻找合适的自杀方式。

通过和男子学校的沟通,确认其大致的心路历程,随后循循善诱,配合警方找到了该男子,成功劝说其放弃自杀念头。

大部分自杀有征兆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我抑郁”“真郁闷”等口头禅,因抑郁症自杀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事实上,多数自杀者在实施自杀前是有征兆的。

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科员张宝琴告诉记者,当大家身边突然有人说“我不想活了”“我再也不能照顾你了”“做人真累”“活着真没意思”等话语时要提高警惕。此外,一向悲观的人突然安静下来,对身边的人交代后事、衣着风格突然变化、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给别人、一反常态等,或出现情绪低落,性格变得孤僻内向,深度忧伤、内疚,看问题钻牛角尖、神情恍惚等情绪异常,这些征兆可以为自杀的预防提供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是比较难防范的,许多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表现得相当平静。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一般需要一至两周,甚至更长时间,这一时期更要高度重视其自杀的可能性。

“自杀在10岁之前比较少见,但在10岁~25岁非疾病死因中自杀排名第三。”张宝琴告诉记者,成人中20岁至30岁是自杀的高发年龄段。我国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男性常采用暴力自杀方式,女性多采用服毒方式。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即有意采取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的人,再次发生自杀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4倍,至少有10%的自杀未遂者最后死于自杀。此外,离婚、分居和丧偶者、独居者、失业者的自杀率较高。

自杀因素复杂一个拥抱就可能挽回

自杀是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张宝琴介绍,自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生物学因素为例,部分人群患有难以治愈或难以忍受的躯体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容易出现轻生念头。此外,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率高,其中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最高,自杀常发生在抗抑郁治疗前或治疗初期。此外,有酒精、物质滥用史者自杀的危险性也会增高。

许多精神应激事件,如失恋、失业、超负荷的压力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缺少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不良等,也可增加自杀的可能性。

为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自2003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每年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杨勇超表示,自杀多是因丧失处理生活压力的能力、陷入危机时发生的一种冲动行为。一个人从有自杀想法到实施会经历三个心理阶段,即纠结挣扎期、呼救期和平静期。处在纠结挣扎期的人通常一个拥抱、一点陪伴、一句安慰就有可能将其从危险境地拉回来。

自杀可以预防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校园偏僻的一角,脸色苍白的明明(化名)盯着自己的手腕看了很久,然后一下一下地用裁纸刀在上面划。明明说,“我不开心、烦躁不安,只有割手腕的时候会感觉舒服一点”。

“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自杀的想法?”杨勇超问。

“很早就有,上个星期特别强烈。我在顶楼看过,没有跳下去。”明明只有16岁,有自杀倾向,多次自杀未遂。根据明明的症状,杨勇超给予其三个月的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最终明明的生活回归正常。

杨勇超介绍,人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恐惧,选择自杀更需要很大的勇气。不是到了万念俱灰、绝望到极点的地步,没有人愿意选择自杀这条道路。

“不要让有自杀倾向的当事人单独一人待着,不让其接触绳、刀、药物等。”杨勇超说,亲友们要寻求医院及其他专门机构的帮助,在等待帮助时一定要对当事人“洗耳恭听”,保持目光接触。身边人要积极与当事人沟通,了解其自杀方式及是否“有计划自杀”。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大家一定要重视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如果身边人出现有悲观言语、自残行为等,一定要重视,不要觉得他很勇敢,要鼓励他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建议相关部门限制农药等常用自杀工具的‘易获得性’,高层建筑物设立专人看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为自杀者提供心理支持。建议各地多开办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援助热线,为有自杀倾向的人提供帮助。”杨勇超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