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仁和药业8月25日披露了2022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实现增长,健康相关产品营收比重同比增加90.71%,药品营收比重却同比减少8.51%,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66%。


(相关资料图)

从“妇炎洁”到“闪亮滴眼液”再到“优卡丹”,有了“金字招牌”后的仁和药业成为了“贴牌王“。半年报显示,目前从收入来看,仁和药业自有产品和 OEM 贴牌产品基本各占一半,贴牌产品以大健康相关产品为主,虽然自有产品的毛利高于贴牌产品,也是公司未来业绩的保障,但仁和药业坚持贴牌产品是产品的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不排斥。

不过,五花八门的贴牌产品给仁和药业带来营收增加的同时,外界对其重营销、轻研发以及贴牌产品质量和宣传管控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对于上半年净利下降的原因以及重贴牌的质疑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联系采访仁和药业董秘办,截至发稿,对方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净利再次下滑

仁和药业的前身是九江化纤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2006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跻身医药企业的一员,通过大规模投放广告,签下多位明星代言,让仁和药业的 “优卡丹”“妇炎洁”等明星产品几乎家喻户晓。

目前仁和药业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中西药、原料药及健康相关产品,公司主营产品包括仁和可立克、优卡丹系列、妇炎洁系列、大活络胶囊、闪亮滴眼液、清火胶囊、正胃胶囊等,涵盖药品、大健康产品、OEM 代工业务。

随着制药企业暴利时代逐渐走向衰落,仁和药业也受到了冲击。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仁和药业在2020年之前的五年间营收实现逐年增长,收入水平均保持着4%-40%的增长,2020年则出现下滑,收入减少10.37%。

仁和药业成为较早开始尝试收购和转型的那一批药企。wind数据显示:自2009年开始,仁和药业相继收购了江西制药、樟树制药、药都药业、元生堂、隆安堂、中盛药业、禹欣药业等10多家药企,合计耗资约为20亿元。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及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刺激了中国卫生消费需求,进而驱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指出:计划到 2020 年,中国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大健康产业总规模超过 8 万亿元,在 2030 年达 16 万亿元人民币。

基于此,仁和药业在2021年做出推动传统OTC板块与创新大健康板块双轮驱动的重要举措。当年7月,仁和药业斥资7亿多元一举收购了7家大健康类公司,加上江西仁和康健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西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仁和药业大健康产品业务板块一共有六家商业公司、三家工业公司,产品种类涉及功效性化妆品、护肤护发用品、洗涤用品;母婴用品;保健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保健器材;保健品、中药饮片等。

2021年年报显示,仁和药业实现了业绩增长,营收为49.36亿元,同比增长15.3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6.65亿元,同比增长14.62%。但是在2022年上半年,仁和药业净利出现了下滑,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5.61亿元,同比增长6.60%;归母净利润3.00亿元,同比下降9.66%;扣非净利润2.77亿元,同比下降14.35%。

具体来看,仁和药业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出现了业绩下降的态势,实现营业总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5.51%,环比下降4.70%;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同比下降19.55%,环比下降7.34%;扣非净利润1.34亿元,同比下降24.51%,环比下降5.3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仁和药业全资控股子公司江西铜鼓仁和制药有限公司因涉嫌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被监管部门处以行政处罚罚款13万元。

这并非是仁和药业子公司首次出现因环保问题被罚的事件。2021年半年报显示,由仁和药业持股54.91%的江西制药,因排放的废水中总氮超标,被相关监管部门罚款20.1万元。

重贴牌轻研发

男性保健品、减肥药、轮椅等五花八门的OEM贴牌产品,在为仁和药业挖掘品牌价值、增加营收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业内人士表示,2010年以来,仁和药业就看不到新的“重磅产品”了,反而是围绕贴牌产品质量、夸大宣传等争议不断。

半年报中称,仁和药业有中药、化药、保健食品等过千个产品批文,从产品生产公司来区分,公司产品分为自有产品和 OEM 贴牌产品。公司自有产品是发展根本,OEM 贴牌产品是有益补充。

目前从收入来看,仁和药业自有产品和 OEM 贴牌产品基本各占一半,但毛利方面,自有产品的毛利高于贴牌产品,公司深知自有产品是未来业绩的保障,也是发展根本,但贴牌产品是公司产品的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不排斥。

仁和药业在半年报中强调,公司非常重视对于 OEM 贴牌产品的管理工作,所有与公司合作的合作伙伴,必须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合法经营主体,不存在与无资质公司进行合作的情况。

与对营销和贴牌的重视相比,仁和药业近几年的研发投入占比相形见绌。2017年-2021年,仁和药业的研发费用依次为2342万元、3108万元、3804万元、3979万元、5214万元,占报告期内总营收比重均不足1%。

而近几年,仁和药业包含广告营销在内的销售费占总营收比例皆超过了10%,最高的2009年更是达到了41%。仁和药业解释称,销售费用增加系本期开拓新产品,致使营销费用和广告费用增加所致。但此后,仁和药业的销售费用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2021年年报显示,仁和药业的销售费用高达5.96亿,同比增长2.94%,这一数字已经接近仁和药业2021全年的归母净利润6.65亿元。

2022年上半年,仁和药业的销售费用是2.93亿元,在已经同比去年减少8.03%的情况下,仍数倍高于同期的研发投入2902.66万元。

“热衷于贴牌的本质是重营销、轻研发”医药产业战略顾问周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贴牌业务一旦出现质量管控不利、夸大宣传等问题,会透支企业的品牌价值,事实上已经有一些老牌中药企业因热衷贴牌而反受其害的前车之鉴。

见习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