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资料图)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充满无限可能。医疗AI作为新一代科技医疗技术的典型代表,推动我国传统医疗模式创新变革,并随健康需求升级得以大范围推广应用。
成立于2015年的鹰瞳科技(Airdoc),用AI技术与传统医疗技术结合,撬开了数字化健康管理的新纪元。1月12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第二届华夏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暨金手杖奖揭晓仪式在京举行。本次高峰论坛主题为“融合、创新、发展”,来自行业、企业、投资机构、媒体等领域的重磅嘉宾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诸多前沿话题。
医疗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已经有七八年的历史。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鹰瞳Airdoc一直秉承着让健康无处不在的理念,一步一步扎实的向前迈进,让普惠医疗、普惠健康变得触手可及。
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表示,“以往鹰瞳Airdoc的成绩集中在眼病和慢病早筛领域,今年鹰瞳Airdoc在一个新的领域做了点事。我们把AI技术延伸到了近视治疗领域,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到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防控,守护从韶年到银发的眼健康。通过参加第二届华夏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我们首次经主流媒体展示新研发的近视防控产品欢瞳视康仪。”
这几年鹰瞳Airdoc走过的研发开拓之路,正是国内人工智能助力医疗变革发展的缩影。
变革
导致中国人死亡的原因,一是中风,二是心梗。它们带来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很多人害怕的肿瘤等疾病。实际上这些疾病都有长期地、持续地血管改变,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直接观测这个人的血管,就可以发现相关的风险因素,以及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张大磊坦言,“目前国内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平均。我们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西部地区,一些县、乡、镇、村,都有大量的慢性病患者,并没有及时地、第一时间发现(自身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我国1.3亿的糖尿病人群中,知晓率仅有43%;而我国2.45亿的高血压人群中,知晓率仅为51.6%;这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高血压。卒中,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中风”,在我国只有3.08%的人能够精确知道自己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情况。TIA又被叫做“小卒中”,预示近期卒中风险高,要及时就医。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看见中风”前,就已经被中风带走了。
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怎么来解决呢?张大磊表示,依照相关临床医学指南推荐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视网膜裸露的血管和神经来直接观测一个人在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疾病的健康状态,包括像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老年痴呆等。此外还包括我们眼部的绝大多数疾病,比如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等。我们都可以通过观测血管和神经在视网膜上面的一些细微的改变,来判断病情。
但事实上,这样一个简单无创的手段,却没能被广泛推广开来。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我国专业的眼科医生只有4.48万名,而其中具备眼底病专业诊疗能力的医生仅有1000多名。这个数字体现出,绝大多数的市县级医院缺乏专业眼底病医生。即使该技术已经被写入临床医学指南,但人力数量的匮乏导致其无法飞进千家万户。
而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讲,如果中国的每个医生,事无巨细筛查个人疾病健康状况,那么这个医生根本就没时间看病了。与此同时,国内的医患比例也不足以支撑这一点。所以通过AI,通过人工智能去做健康的筛查,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
张大磊介绍,长期以来,鹰瞳Airdoc用深度神经网络时刻学习一个人的血管不停发展变化的过程,请最顶级的医疗机构专家做标注,教会算法识别疾病和分期,从而一步一步把不同的产品以最精准的程度呈现给用户。
例如,鹰瞳Airdoc和北大医学部、北京同仁医院合作,历时近5年,基于39万体检人群开发了通过视网膜影像直接去判断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ICVD)的风险预测模型,成果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期刊上,该模型可以通过无创的视网膜照相,1分钟内自动、实时测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我们在产品研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其可以更加便携,成本更为合理。截至目前,它的成本能够做到传统的、大的眼底相机的1/10,我们希望未来能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让每个基层医疗机构,让中国的普通家庭每个人都能够随时随地用得上、用得起。”张大磊补充道。
发展
近年来,鹰瞳Airdoc基于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积极探索新的产品管线。张大磊透露,鹰瞳Airdoc于2022年成功研发上市近视防控产品欢瞳视康仪。该产品通过基于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照射辅助儿童青少年近视治疗的原理,以达到控制眼轴增长,近视防控的目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发布的《世界视觉报告》,亚太地区高收入国家的近视总患病率最高(53.4%),东亚紧随其后(51.6%)。随着城市化和人类发展指数的增长,近视人数将从2010 年的19.5亿人增至2030 年的33.6亿人。
在我国,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正逐年攀升,且出现低龄化现象。2020年9月到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面展开了近视专项调查,涵盖全国8604所学校,共计筛查学生247.7万名。该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竟高达52.7%,其中6岁儿童已达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高达80.5%。
在此背景下,2019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两年多以来,全国各级近视防控专业技术人员、学校及家长等各方积极推广、使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一些地区以此为依据,形成综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近视防控行动措施。“我们布局儿童近视防控产品,也是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尽自己的努力在近视防控领域贡献一点力量。”张大磊说。
据介绍,视网膜确实是人体比较神奇的组织,人类80%以上的信息输入来自于视觉。人类能够看到的是光线反射回来,这个物体上面反射出来的光线透过我们的瞳孔再到黄斑部位,在整个视网膜上面把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再传到大脑里面,让大脑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我们看见的每个图像全是大脑脑补出来的画面。在此理论下,经观察豹纹端的密度、倾角、眼轴变化等,我们可以持续监测儿童眼底视网膜的改变,并及时进行医学干预,及时发现近视的延缓和加深。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近视率不断升高、近视程度不断加深。事实上,任何长时间、高强度、不适当的近距离视物活动都能引起近视,如读书看报、练习书法绘画、演奏钢琴等等。因此,要有效预防近视、缓解眼部疲劳、避免近视度数加深,除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外,还需注意劳逸结合、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持良好阅读习惯、夜间科学照明等。
2022年7月,《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辅助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共识(2022)》(下称《共识》)于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发表。《共识》指出,RLRL眼部照射可引起脉络膜血流增加,进而增加脉络膜厚度、血液循环及供血量,有助于改善近视眼眼底相对供氧不足的问题,抑制近视眼眼轴过快增长,从而起到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在每天2次、每周5天的照射方案下,依从性达75%以上时,延缓近视进展效果达87.7%。
据介绍,此次上市的欢瞳视康仪已取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资质,产品从多方面保障了安全性。与此同时,鹰瞳Airdoc的AI算法也将贯穿使用前中后各个环节,在视功能检测、数字化档案建立、在线评估、远程复核、智能随访、持续复查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通过持续监测儿童的眼底视网膜变化,为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驾护航。“通过一系列、多个环节的付出,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把呵护儿童眼健康和近视防控这件事做到极致。”张大磊补充道。
在展望鹰瞳科技下一个十年时,张大磊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创新智能硬件,以及鹰瞳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让更多医疗健康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普惠,让健康无处不在。”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